跑步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站在一個骨科醫師的角度,要來跟大家談談跑步可能帶來對身體的傷害,希望能讓喜歡以跑步作為鍛鍊身體運動方式的國人能有所防備。
跑步的時候人體部分部位的關節需要承受大於正常行走時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反復對關節造成摩擦,長久以往可導致部分薄弱的關節部位造成勞損,甚至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例如膝關節、踝關節等,在跑步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損傷。以下兩種症狀常出現在跑族群的身上:
1、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
髂脛束症候群是指膝蓋外側的髂徑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位於腳掌中心點接近足跟處)外上髁的位置, 也會有壓痛感。長期跑步的人,其實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問題,典型的症狀就是髂徑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開始只會在運動時疼痛,特別是腳踏下去的時候。
痛感一般是覺得刺痛或發熱。隨著症狀加劇,慢慢會覺得痛的位置愈來愈走向膝蓋裡面, 而且即使休息時也會開始痛。 由於它本質上是一種「超過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所以患者的經驗通常是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戰半全馬,或是原本全馬選手剛開始挑戰超馬的時候。
2、脛前疼痛:
人的膝蓋下都有塊長骨為脛骨,脛前疼痛(Shin Splints)也被稱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MTSS),指「沿著脛骨內側邊緣的疼痛」。脛前疼痛通常是因圍繞在脛骨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肉遭受反復的創傷所造成,這經常發生於有涉及跑步形式的運動中,包括跑步及跳躍。
雖然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可以歸因於脛骨壓力的增加(運動強度或頻率增加太快,肌肉太快的疲勞導致無法適當地吸收衝擊,迫使脛骨去吸收大部份的衝擊)。肌肉失衡會增加脛前疼痛發生的可能性,肌肉失衡指的就是肌肉的柔軟度不足及緊繃。
休息及冰敷可以讓脛骨獲得恢復並且減少發炎及疼痛程度。在回到原本進行的活動之前,大幅減少任何疼痛及腫脹是非常重要的。急性期過後要逐步回到原本活動,以短時間、低強度為原則。在幾週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正常的活動強度。
總之,人體在跑步時會在脂肪和關節等部分引起共振,共振的效應最後會引起身體與關節的損傷。目前的研究發現,脂肪的體積越大,重量越重,共振的效果越強。對身體的傷害也就越強烈。這也是超重者不適合以跑步減肥的重要原因,超重肥胖的人減肥減脂初期可以先選擇中等重量,超短間歇的循環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肌肉的訓練和減脂。沒有條件去健身房做器械力量訓練,也可以選擇游泳等有氧項目來減肥。
作者│鄭本岡醫鄭本岡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東海大學醫管研究所畢業,骨科、外科、家庭醫學科及美容醫學科專科醫師,曾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小兒骨科及脊椎科進修。曾任職於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主治、大甲光田醫院急診室主任及骨科主治醫師,2014-2016任台灣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現任弘光科技大學骨科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骨科醫學雜誌編輯及福雅骨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過去是骨科手術名醫,現在致力於研究自體血清療法,希望能以PRP、Cytokine等先進療法,提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手術以外的治療選擇。
文章轉自
慢跑運動簡便又省錢?一個骨科醫師分析,跑步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
週四(11月22日)就是24節氣的小雪,天氣亦漸趨轉涼甚至變冷。不過腸病毒疫情不但沒稍減緩,甚至還有疫情上升之勢。為避免病毒於校園間傳播,或由學童帶回家中感染其他幼童,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注意環境的清潔及通風,並加強個人及幼童手部衛生,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此外,請民眾及醫師應留意感染腸病毒的嬰幼兒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以掌握治療契機,確保健康。
據疾管署最新統計,國內上週(11月11日至11月17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共1042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3.8%,已連續兩週上升且接近流行閾值(11,000人次),近兩週以中部以北及東區上升幅度較高。
疾管署指出,今(2018)年累計3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12例、腸病毒71型7例為多,另有感染克沙奇A4型、A9型、A10型、 A16型、B1型、B2型、B3型、 B5型。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型為多,伊科病毒11型及腸病毒71型於社區低度流行,疾管署將持續監測疫情及病毒流行趨勢。
疾管署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如有出入安親班、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口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返家或進食前需確實洗手;大人外出返家則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也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
此外,疾管署也呼籲民眾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更多新聞推薦鄭本岡
● 腸病毒疫情上升 幼童、大人勤洗手是上策